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:做好一件事不难,难的是坚持做一辈子。
这么难的事,90岁高龄的马玙做到了。
她用67年从医路诠释了一生为患者服务的初心。

1955年,马玙从江苏医学院医疗系(现南京医科大学)毕业,来到中央结核病研究所,如愿成为了一名医生。
在那个“闻痨色变”的年代,面对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结核病,马玙无所畏惧、迎难而上。
治了一辈子的结核病,马玙最常说的一句话是,结核病医生最忌讳治病只盯着结核,只管病不管人。
每次看病前,她都会先把听诊器焐热;记录病情的字迹,总是工工整整;检查中发现其他疾病,她也会主动找回患者。
在她的心中,病人的安危重于一切,患者的信任和肯定是最高奖赏,她愿为病人做一辈子的功课。
“烈士暮年,壮心不已”。如今90岁高龄的马玙仍在“战斗”。
02
一生择一事,一事终一生。像马玙这样的医生很多。
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,84岁高龄星夜逆行驰援武汉,令人动容。他说,“我为祖国健康事业服务了60多年,还想再干一会”。
“中国肝胆外科之父”吴孟超,从医78年救治1.6万名患者,96岁仍主刀52台手术。他曾表示,“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在手术台上”。
百岁“战麻斗士”李桓英,为了一个没有“麻风”的世界,奋斗了半个多世纪。她说,“我从未后悔过自己的选择”。
“万婴之母”林巧稚,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医学,救助了上万名女性,帮助5万多个婴儿平安出生。她说,“只要我一息尚存,我存在的场所便是病房,存在的价值便是医治病人”。
什么叫“医者仁心”?他们用一生讲述了这四个字。
03
很多人在课文《纪念白求恩》中见过一张插图,但是并不知晓那个与白求恩并肩作战的人究竟是谁。
他就是辛育龄,“七一勋章”获得者,中国肺移植手术第一人。他一生完成15000多例手术,89岁时仍出诊,直到因腰疾再也无法站起来才停止工作。
辛育龄曾说:“我一生最大的愿望,就是做一个好医生,做一棵无影灯下的‘不老松’”。
一声医生,一生医生。致敬杏林“不老松”!
他不情愿的被赶出温暖的被窝,揉揉睡眼,耀眼的阳光让他睁不开双眼,但他还是望着窗外,依旧是一片安静的祥和,要等的那个人还没有归来……
清新的阳光,洒满整个院子,井中的水泛起了金色波澜,好像散碎的珠宝发出耀眼的光芒,老树枝头迎来了清脆的鸟鸣声,大公鸡抖搂抖搂翅膀,叫起了新生的太阳。
吃过饭,收拾好书包,他便去了学校。
当久违的声音响起时,他冲出教室,背起重重的书包,向村里最高的山头跑去,去找离那份爱最近的地方,大汗淋漓的他爬到了山头,把书包丢在一边,望着那山外的山,天外的天,泪水湿润了红润的脸颊,他回过头来,倚在山头这唯一的一棵树旁。
树,还是年轻的,在微风中摇摆着枝叶,那枝叶向外伸展着,生长着,笔直的躯干,弱小的身躯,无论春秋都在这儿守候着,春天,希望总是发芽,夏天,层层叠嶂的树木挡住了他的身躯,他在压抑中等待……谁知道,对于他,清晨就是他的春天,傍晚就是他的冬。他坐了下来,把大书包拉了过来,认真的读着课本,他想:“我一定要让妈妈知道,我是听话的,懂事的,有出息的好孩子!”
风儿温柔地吹动着他的发丝,不知不觉,太阳落下了山腰,他慢慢地合上了书——他再也看不下去了:“妈妈,您是答应我的,爷爷说,今天你是会回家的,妈妈,您在哪啊!”他站了起来,向高大的山喊去,他再也忍不住这思念的泪水,坐在地上,静静的,放肆的哭了起来,爷爷吃力地爬上了山头,蹒跚的向他走去,扶起了他,抖了抖他身上的泥土,将他搂在了怀里。
“对不起啊,孩子,那只是我骗你的,看你天天往山上跑,实在是危险,我原以为你可以高高兴兴地度过一天,没想到……是爷爷想的不周全啊!”
他啜泣着:“爷爷,我,我想……”
爷爷的泪滴在他的手上……
“爷爷,没关系的,您看,那棵树还在呢,他能守候这么久,我也能的。”
爷爷抱紧了孩子,至少,还可以让孩子感觉到更多一点的温暖……
在一座座大山中,他只是千千万万留守儿童之一,寂寞的守候着他们自己所编织的,保护着的春天……
>>>>完整章节全文在线阅读 <<<<